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

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

概述:是由进食含有蜡样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。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各类食物。临床以呕吐、腹泻为主要特征。病情较轻,病程短,一般不超过12h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,存在于土壤、尘埃、水、草和腐物中。也存在人、畜肠道中,随粪便排出。据调查,健康成人粪便中蜡样杆菌检出率达14%,食物检出率可达47.8%,生米中可达91%。如污染菌量小,则不足以致病。发生食物中毒,半数是进食存放过久的剩米饭所致。其次是被污染的蔬菜、牛奶、鱼、肉等所引起。发病率的高低与饮食卫生习惯和温度有关,主要在夏季发病。

病因

病因:蜡样芽孢杆菌属于需氧杆菌,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,(3~5)μm×(1~1.2)μm,有芽孢,芽孢呈椭圆形,位于菌体中部或亚末端,无荚膜,有动力。其芽孢能耐高温,至少需100℃ 20min以上才能杀死。在28~35℃适宜温度可大量繁殖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蜡样芽孢杆菌产生不耐热肠毒素,能激活肠道上皮细胞内cAMP,使液体外渗,产生腹泻。有的菌株产生耐热的催吐毒素,引起呕吐。此毒素喂食猴子时仅产生催吐作用而无腹泻作用。产生这两种毒素的基因,可能由质粒或噬菌体携带,故可随质粒或噬菌体的丢失而丧失致病力。也有报道蜡样芽孢杆菌可以产生细胞毒素,使黏膜细胞产生病变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潜伏期长短不一,如摄入活菌为主,约为食后6~14h。骤起腹痛腹泻、水样便,恶心,呕吐较少,少数患者有发热。如摄入细菌毒素为主者,潜伏期较短,1~5h,甚至可短到数十分钟,以呕吐为主,伴有腹痛。少数继以腹泻,无明显发热。多为自限性,持续4~24h恢复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并发症少见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应进行肠毒素试验,确定有无致病力。

诊断

诊断:凡进食剩饭或其他可疑食物6~14h出现呕吐、腹痛腹泻者,均应疑及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,确诊有赖从可疑食物及患者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。菌量应达到每克粪便含105或以上,始有诊断意义。其细菌应作血清型及生物型鉴定,并应进行肠毒素试验,确定有无致病力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临床应与一般肠炎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本病较轻,常为自限性疾病,故治疗主要根据病情对症处理,重症者可应用抗生素治疗。

预后

预后:多为自限性,持续4~24h恢复。

预防

预防: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,预防主要是防止食物污染。不进食腐败变质的剩饭、剩菜。严格凉拌菜的卫生要求。食物应充分加热,不宜放置于室温过久。如不立即食用,应尽快冷却,低温保存,食前再加温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